科學家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地表下發現一組「巨型波紋」,讓我們得知更多關於巨型小行星撞擊地球,導致恐龍滅亡的細節。以下是相關報導:發表在期刊《地球與行星科學》(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)的一項新研究指出,「巨型波紋」化石的發現,更進一步證實了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亡的理論。該理論指出,由於小行星撞擊,導致所有非鳥型恐龍滅絕,並引發約1.6公里高的海嘯襲擊北美。該研究指出,發生在6600萬年前的這波巨浪,可能持續了數天,因為海浪在墨西哥灣內多次反覆沖刷。據《Science Alert》報導,海嘯的影響造成數千公里的破壞,迫使海洋生物被沖上陸地,陸地生物則捲入海洋。然而,當時大氣的變化,才是導致地球上高達75%的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。美國傑克森地球科學學院(Jackson School of Geosciences)之前的研究顯示,這顆小行星撞擊的力道等同於100億顆原子彈。剛開始,撞擊讓地球成了炙熱的煉獄。不過,當撞擊點的含硫礦物釋放到大氣中,這些礦物讓陽光被反射掉,使地球陷入災難性的寒冷狀態。在這幅世界末日撞擊的景象中,最新的發現,便是地表下方的巨大波紋。這些波紋被海嘯刻畫在目前的路易斯安那州中部,位於地下1,500公尺的沉積物中。該研究指出,這些巨型波紋化石的波紋平均長600公尺、高16公尺,是全球紀錄最大的波紋化石。一位並未參與研究的地球物理學家告訴《科學》期刊,能夠為長久以來的理論,找到實際證據,真是令人雀躍。另一位未參與研究的西班牙維戈大學古生物學家補充說「細微的拼圖不斷添加進來,這項研究就像是另一塊拼圖,提供了更多的證據,證明這場災難性的海嘯,可能就是淹沒數千公里一切事物的原因。
Category
🗞
Ne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