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6年前
西湖绸伞的制作工艺是要将伞骨劈开,丝绸夹在中间,外露的伞骨尤为光洁,如打了蜡一般的手感。

因此第一步就是挑选竹子。每年的霜降一过,紧接着就是冬至,要等到渐渐变冷的天气,才适合他上山选竹子。他要去到德清、安吉一带,那里生长的淡竹,青翠秀气。宋志明挑竹子有严格的要求,竹筒要直,不能有阴阳面,虫斑更是要不得。
传统的西湖稠伞,伞面用得是上好的真丝或者刺绣。这是因为在发明稠伞时,防晒、装饰以及各种演出道具才是它的功能,实用性并不强。

但在那时候,即使价高,西湖稠伞还是卖得紧俏,连外国人都喜欢买一把当做纪念。上世纪80年代,西湖稠伞厂一年就要生产10多万把稠伞,出口到东欧。但在2002年之后,丝绸面料以及人工成本开始上涨,宋志明做多了也卖不掉,因此越做越少。做稠伞不足以谋生计,有段日子他甚至靠经营工艺品来养活稠伞。
直到2008年,宋志明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2012年宋志明西湖绸伞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成立了,他开始有精力思考西湖稠伞的发展和出路。传统的稠伞不防雨,他就研究出了一款手工蜡染的蓝印花布做伞面的稠伞;真丝和刺绣太贵,他就琢磨出非真丝面料的新型稠伞;为了能让西湖稠伞能让更多人接受,他在伞面上加入特殊手绘……
也许有人会挑剔,说西湖稠伞一定要用上好的面料,但只要制伞的技艺精髓在,西湖稠伞就在。
订阅我们 :https://goo.gl/wHQT2E
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oreBridge/
Twitter : https://twitter.com/TvErgeng

推荐视频

12:54
接下来播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