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6年前
“城里人叫作酒酿,但在我们乡下,大家都叫它酒板。”虽然已过花甲之年,但依旧神清气爽、干劲十足的李菊平挽起袖子,在自家老宅前,酿制他今年最后的一缸酒板。在距离上海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的浦东南汇大团镇,有一个叫龙潭村的地方。别看这村子不大,历史还挺悠久;用古法手工酿制的龙潭酒板更是远近闻名,故此这里也有“酒酿村”的美誉。

“龙潭村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”,说到这个村名的由来,李菊平挠了挠头,笑着说自己也不是很清楚,只是听老一辈的人讲过:传说,天上有条龙经过这里的时候,从天上掉了下来,龙的尾巴重重地甩在地里,后来这里就变成了个大水潭。龙潭村的名字由此而来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一到冬天,龙潭村的家家户户流传着做酒板、吃酒板以庆祝丰收和甜蜜生活的习俗。
据说,最多的时候,村里会做酒板的师傅有40多名,而李菊平的父亲就是最早开始做酒板,也是资历最深的。李菊平从18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酒板。
用古法手工制作酒板,淘米、蒸饭、拌曲、发酵都很有讲究。譬如,蒸好的米需冲水冷却至30℃。冲的时候,温度低5℃或是高5℃,这个酒板的味道就不太好。

拌入酒药后,缸体要用稻草保温36个小时左右,再把缸打开,酒板基本上就成熟可以吃了。但是这时甜度比较淡,四天以后,它的甜度能够达到百分之百,这才是最佳食用时间。
运用古法手工酿制的龙潭酒酿,不仅香气轻柔,甜糯可口,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。
做酒酿是有季节性的,一般在当地,都是快过年的时候开始做酒酿。“我和我老婆是1980年结婚的。”在结婚之前,李菊平跟着父亲做了多年的酒板。

婚后,夫妻俩就开始去外面给人家做酒板。“那个时候,凌晨4点出去,要做到晚上9点回来。一天能用掉四五百斤大米。”1斤大米收4分钱加工费,夫妻俩一天可以挣16元,这在当年,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还不错的收入。
李菊平给自己算过一笔账,今年63岁的他,做了45年的酒板,按一年用掉5吨大米来算,自己用于加工酒板的大米有225吨,这几乎是一架A380飞机的重量!

眼瞅着村里的村民陆续搬进了旁边新造的商品房里,村里会做酒酿的人家也只剩下三四人了,李菊平开始担心这门老手艺,最终会消失在岁月里。
订阅我们 :https://goo.gl/wHQT2E
Facebook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oreBridge/?...
Twitter : https://twitter.com/TvErgeng

推荐视频